东山酒楼放歌(己亥稿下,清光绪二十五年秋、冬)
丈夫生当为祖豫州,渡江誓报祖国雠,中原不使群胡留。
不然当作李邺侯,翩然衣白与帝游,天家骨肉畀无尤。
胡为祗学谪仙醉,到处吟诗题酒楼。
今日何日东山陬,云阴阴兮风飕飕,山中五月如清秋,补禊曲水觞可流。
座中主客清且修,黄公后人今状头,裴中令裔新政优。
兰陵诸萧才力遒,人师我愧东家丘。
儒书无能解国忧,仡仡食古心不休。
飞蓬自转落叶下,谁实作俑为车舟。
坐令机械生西欧,古制破裂不可收,天地日月驱作球。
小儒咋舌大儒叹,径欲问天穷所由,天公方醉了不酬。
万事变灭如浮沤,山川虽缺仍金瓯。
陇头飞鸟入妖梦,夜半鸣狐思火篝。
何如沉醉与天共,乞君大白为我浮。
浮之不尽群客醉,何妨呼酌车前驺。
自有此山数游者,昌黎文山皆吾俦。
彼皆身取千古去,乃畀我任今日愁。
海门西望海色幽,眼中一醉无五洲。
不然当作李邺侯,翩然衣白与帝游,天家骨肉畀无尤。
胡为祗学谪仙醉,到处吟诗题酒楼。
今日何日东山陬,云阴阴兮风飕飕,山中五月如清秋,补禊曲水觞可流。
座中主客清且修,黄公后人今状头,裴中令裔新政优。
兰陵诸萧才力遒,人师我愧东家丘。
儒书无能解国忧,仡仡食古心不休。
飞蓬自转落叶下,谁实作俑为车舟。
坐令机械生西欧,古制破裂不可收,天地日月驱作球。
小儒咋舌大儒叹,径欲问天穷所由,天公方醉了不酬。
万事变灭如浮沤,山川虽缺仍金瓯。
陇头飞鸟入妖梦,夜半鸣狐思火篝。
何如沉醉与天共,乞君大白为我浮。
浮之不尽群客醉,何妨呼酌车前驺。
自有此山数游者,昌黎文山皆吾俦。
彼皆身取千古去,乃畀我任今日愁。
海门西望海色幽,眼中一醉无五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面对国家衰败时的感慨之作,用直白的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核心思想:诗人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渴望像英雄祖逖(祖豫州)或名臣李泌(李邺侯)那样救国,但现实中却只能像酒仙李白一样借酒消愁,流露出知识分子的无力感。
全诗分四个层次:
1.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开头到"题酒楼")
- 诗人说大丈夫本该像北伐英雄祖逖那样驱逐外敌,或者像唐代李泌那样辅佐皇室。但自己却只能学李白喝酒写诗,暗示怀才不遇。
2. 宴会中的忧思("今日何日"到"心不休")
- 描写在山中酒楼聚会,虽然环境清幽(五月如秋),宾客优秀(状元后代、新政人才),但诗人却自责像"书呆子"(东家丘),读再多儒家经典也解决不了国家危机。
3. 对时代巨变的困惑("飞蓬自转"到"天公醉了")
- 用落叶、车船比喻时代剧变:西方科技(机械)冲击传统,世界变成"球"(全球化)。文人看不懂这变化,想问天原因,但天也"喝醉了"不回答,暗示清王朝的昏聩。
4. 借酒逃避现实("万事变灭"到最后)
- 诗人说既然山河破碎(金瓯缺)、边疆告急(飞鸟妖梦),不如彻底喝醉。提到韩愈、文天祥这些古人已逝,如今愁苦却要自己承担。最后望着昏暗的海色,想用醉眼忘掉世界。
艺术特色:
- 用历史人物(祖逖/李白)作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比喻生动:把西方科技比作"落叶下的车舟",世界巨变比作"日月驱作球"
- 情绪递进:从愤懑→自责→困惑→最终选择逃避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面镜子,照出晚清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危机的典型心态:有报国心却无出路,对新生事物既抗拒又无奈,最终陷入消极。其中"儒书无能解国忧"的反思,在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