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旅居他乡的游子写给家中两个弟弟和儿子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对家人的牵挂和对故乡的思念。
开篇"客行已度万峰巅"用夸张手法,说自己翻越了无数高山,其实是在表达离家之远、旅途艰辛。"漏天"指多雨的西南地区,暗示自己正身处潮湿阴郁的异乡。
第三四句用对比手法:虽然现在走的云中栈道比蜀道还险,但更怀念当年乘船下江南的安稳时光。这里"布帆""吴船"都是江南的典型意象,透露出对温柔水乡的眷恋。
五六句直接抒发思念:想写家书却发现想说的话太多写不完("盾鼻"是古代盾牌把手,这里比喻书写空间有限),梦里想回家却总难实现("刀环"是刀柄圆环,谐音"还"表示回家)。
最后两句像一幅水墨画:清晰记得东归故乡的路,要经过洞庭湖的浪涛和南京城的烟雨("白门"是南京别称)。这两个意象既点明故乡方位,又用壮阔的江湖烟雨暗喻归乡的迫切心情。
全诗妙在把地理意象(万峰、漏天、云栈、洞庭)和日常物件(布帆、盾鼻、刀环)都化作情感符号,让读者看到一位游子站在险峻山路上,望着远方出神思念家人的生动画面。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