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应奉张幼度同知冠州
张子美少年,濯濯春月柳。
夜窗三尺琴,六籍洞户牖。
我游承明庐,见此真益友。
金匮共校雠,过眼十八九。
僚吏坐俗谈,语乃不出口。
美哉德如玉,温缜世未有。
近诏开东观,天章烂琼玖。
我本木强人,技已陈刍狗。
君胡亦不留,得州大如斗。
男儿抱奇气,荣进付之偶。
血指古则然,今何忽袖手。
但莫负所学,千载有不朽。
北风号枯桑,落叶满林薮。
过(一作送)君蓟南门,山色照尊酒。
监州岂不佳,千里离父母。
愿回判花笔,桑麻劝南亩。
竹马歌儿童,定胜牛马走。
明年我南归,云卧鼻雷吼。
当哦山中诗,寄君一搔首。
夜窗三尺琴,六籍洞户牖。
我游承明庐,见此真益友。
金匮共校雠,过眼十八九。
僚吏坐俗谈,语乃不出口。
美哉德如玉,温缜世未有。
近诏开东观,天章烂琼玖。
我本木强人,技已陈刍狗。
君胡亦不留,得州大如斗。
男儿抱奇气,荣进付之偶。
血指古则然,今何忽袖手。
但莫负所学,千载有不朽。
北风号枯桑,落叶满林薮。
过(一作送)君蓟南门,山色照尊酒。
监州岂不佳,千里离父母。
愿回判花笔,桑麻劝南亩。
竹马歌儿童,定胜牛马走。
明年我南归,云卧鼻雷吼。
当哦山中诗,寄君一搔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宋褧写给朋友张幼度的送别诗,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欣赏、不舍和期许。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夸赞朋友的人品才华
开篇用"春月柳"形容张幼度清秀俊朗,说他像春天的柳树一样清新脱俗。接着说他琴艺高超("夜窗三尺琴"),学问渊博("六籍洞户牖"),是个难得的良师益友。两人曾在皇家图书馆一起校对古籍("金匮共校雠"),但张幼度为人低调,不爱夸夸其谈。
第二部分:感慨仕途际遇
诗人自嘲是个固执笨拙的人("我本木强人"),像用过的草狗(祭祀道具)一样不再被重用。他惋惜朋友被调往小地方任职("得州大如斗"),但鼓励说男子汉要有志气,荣华富贵靠机遇,重要的是坚持理想("但莫负所学")。
第三部分:描写离别场景
用"北风号枯桑,落叶满林薮"的秋景渲染离愁,在蓟州南门设酒饯行。虽然知道朋友去当地方官不算坏事,但想到他要远离父母千里赴任,还是充满牵挂。
第四部分:真诚的临别赠言
最后给出暖心建议:希望朋友放下公文笔("判花笔"),多关心农事("桑麻劝南亩"),像孩童骑竹马般保持纯真,这比追名逐利更有意义。诗人说自己将来归隐山林("云卧鼻雷吼"),还会写诗寄给朋友,表达"虽隔千里,心意相通"的友情。
诗歌亮点:
1. 用"春月柳""德如玉"等贴切比喻,让抽象的人品变得可视化
2. "得州大如斗""竹马歌儿童"等口语化表达,充满生活气息
3. 既有"男儿志气"的豪迈,又有"千里离父母"的柔情,展现立体的情感
4. 结尾想象自己未来归隐的生活,给离别留下温暖余韵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友话别般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无奈,更有对理想的坚守,传递出"做官一时,做人一世"的朴素价值观。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