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送别朋友去吴地(今江浙一带)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友情的珍视。
前两句:“无心学隐沦,此去向吴津。”
诗人说自己并不想隐居避世,但朋友却要前往吴地。这里的“吴津”指吴地的渡口,暗示朋友即将远行。开篇就点出了一种矛盾心理——朋友不得不离开,而诗人自己也无法逃避现实。
三四句:“千古是非地,一灯烟雨村。”
这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吴地的历史与现实。“千古是非地”指吴地历史悠久,充满纷争(比如春秋时吴越争霸);“一灯烟雨村”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南烟雨图,一盏孤灯在雨中闪烁。诗人似乎在说:吴地虽曾风云变幻,但如今也只是个普通的小村落,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五六句:“烽尘连楚戍,榆柳隔淮春。”
笔锋转向现实战乱。“烽尘”指战火,“楚戍”是楚地的边防,说明当时战事频繁;“榆柳隔淮春”写淮河两岸的榆树柳树虽已发芽(象征春天),但战火阻隔了生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最后两句:“别后新吟句,何人可共论。”
最直白也最深情——朋友走后,诗人写了新诗,却找不到知音一起品评了。这里既有对友人才华的欣赏,更有对离别的不舍和孤独感。
全诗精髓:
表面是送别,实则借吴地的历史与眼前的战乱,抒发了对世道艰难的无奈,以及对知音难觅的孤独。诗中“一灯烟雨村”的宁静与“烽尘连楚戍”的动荡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乱世中普通人渴望安稳却不可得的悲凉。最后落笔在友情上,让整首诗在苍凉中多了一丝温暖。
释斯植
释斯植,字建中,号芳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曾住南岳寺,晚年筑室天竺,曰水石山居。与同时诗人胡三省、陈起等多有唱酬。《南宋六十家小集》收有《采芝集》及《采芝续稿》各一卷(续稿有理宗宝祐四年自跋)。事见本集及《续稿跋》。释斯植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采芝集》编为第一卷,《采芝续稿》编为第二卷。校以读画斋本《南宋群贤小集》(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