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受生遗郑子尹书四种及巢经巢诗钞
吾年十二熟仪礼,闇诵全部色不挠。尔雅急就亦宿读,当时恚渠云等道。
长大孤露事举业,文辞颇复心所好。数年之间失八九,偶取温习翻苦奥。
治经念自小学始,桂段严王手勘校。久闻遵义未得见,《逸字》《汗简》名尤噪。
渐怜岁月去飘忽,精力无成坐消耗。君今遗此令我愁,便恐悠悠迹如扫。
郑君朴学仍能诗,瘦硬偏工兼澹妙。一生自哀独何事,得丧何人为计较。
不如学道积毫发,入世差同饥可疗。养心聊复期尽年,火速捐书真得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叫黎受生的人写给郑子尹的,主要表达了对学问、人生的感慨。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少年求学经历 诗人回忆自己12岁就熟读《仪礼》,能流畅背诵也不觉得难。《尔雅》《急就篇》这些古书也早就读过,但当时觉得这些学问没什么特别。长大后为了科举考试("举业")努力,虽然喜欢写文章,但多年后发现自己已经忘掉了十之八九,重新温习时反而觉得艰深难懂。
2. 中年治学感悟 他意识到研究经典要从文字学("小学")开始,提到桂馥、段玉裁等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特别提到郑子尹的《逸字》《汗简》两本著作很有名,但自己一直没机会读。随着岁月流逝,他感到精力消耗却没什么成就。
3. 收到赠书的触动 郑子尹送来的书让他既感动又忧愁,担心这些学问会被时间埋没。他称赞郑子尹学问扎实("朴学")还能写诗,诗风瘦硬中带着清淡巧妙。
4. 人生思考 最后转为对人生的思考:人一生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得失成败又有谁真正在意?不如静心学道,像治疗饥饿一样滋养心灵。他认为及时放下书本("火速捐书")反而是领悟真谛的关键,暗示超脱书本知识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全诗通过对比少年时的自信、中年时的焦虑,最终走向豁达,展现了一个读书人对学问的执着与对人生的反思。最打动人的是最后"火速捐书"的转折,道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