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七日原博谕德饯汝玉给事于玉延亭会者宾之学士于乔谕德济之世贤侍讲曰川校书道亨编修暨予得联句四章时黄蔷薇盛开复移尊于海月庵酹花酌别又得三章予亦将有饯约而觞汝玉者多刻日有次第不能夺也手录此以致缱绻不已

皇华南去正春风(迁),水长湾头画鹢通(宽)。
万里潇湘如在眼(鏊),九重霄汉未忘忠(杰)。
淮阳夜泊应怀古(震),吴越秋成久愿丰(敏政)。
归疏边储报明主(瀚),太仓无地不陈红(东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李东阳为好友钱汝玉(字原博)饯行时所作,描绘了一场春日送别的文人雅集。全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的交织,传递出对友人的深情和不舍。

逐句解析:
1. "皇华南去正春风":友人(钱汝玉)乘船南行,正值春风和煦的季节。"皇华"暗指使者身份,暗示友人此行肩负使命。
2. "水长湾头画鹢通":长河湾头,装饰华丽的船只(画鹢)畅通无阻,画面开阔,暗含对友人前路顺遂的祝愿。
3. "万里潇湘如在眼":想象友人将途经的潇湘美景(湖南一带),仿佛已在眼前,虚实结合,拉近离别距离。
4. "九重霄汉未忘忠":即使远行,友人仍心系朝廷(九重霄汉),不忘忠诚,凸显其品格高尚。
5. "淮阳夜泊应怀古":预想友人夜泊淮阳(今河南)时,会追思历史,流露文人雅士的情怀。
6. "吴越秋成久愿丰":希望友人途经的江浙地区(吴越)秋天丰收,隐含对民生关怀。
7. "归疏边储报明主":期待友人归来后向皇帝汇报边疆储备情况,点明其公务责任。
8. "太仓无地不陈红":以"太仓(粮仓)堆满粮食"的景象,暗喻国家富足,呼应前文对丰收的期许。

整体魅力:
- 画面感强:春风、长河、画船、潇湘等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送行图。
- 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旅途的想象("如在眼"),又有对其品格的赞美("未忘忠"),还有对未来的期许("愿丰")。
- 家国情怀:将个人离别与对国家民生、朝廷忠诚的关切结合,升华了送别的意义。

现代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古人送别不止于伤感,更寄托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对社会的责任感。即使今天,我们也能从中学习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更广阔的关怀相融合。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