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象之颍桥观赠陈清臣太丞兼简陈

崔侯朝从西邑归,面有矜色口且咨。
云得高士陈其姓,非向可见所庶几。
尝登于朝最吏课,一旦去之心甚怡。
颍阳古观三日语,坐见月出青松枝。
深穷性命识原本,论议纯一无瑕疵。
周通旁畅未始极,曾不与道相乖违。
陈虽平生所未识,以子而誉信不疑。
向风长想日复夜,膏车秣马吾其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给他的朋友崔象之的,诗中描述了崔象之从西边回来,见到高士陈清臣太丞的情景,以及诗人对陈清臣太丞的赞赏和向往之情。

首先,崔象之从西边回来,面带矜色,口里说着什么,好像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他告诉王之涣,他见到了一个姓陈的高人,这个人平时很难见到,现在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他非常高兴。

接着,崔象之提到陈清臣太丞曾经是朝廷里的一个优秀官员,他的工作成绩一直很出色。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决定离职,这让崔象之感到很惊讶,但他觉得陈清臣太丞离开得很开心。

然后,崔象之提到他们曾在颍阳古观一起观月,坐在那里看着月亮从青松树枝间升起,非常宁静。陈清臣太丞对性命的探讨非常深入,他谈论问题时,总是那么纯真无瑕,他的见解非常独到,从来没有和道理相违背。

王之涣虽然之前没有见过陈清臣太丞,但是从崔象之的描述中,他对陈清臣太丞非常敬佩,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想象着陈清臣太丞的风采,日复一日,夜复一夜,非常向往能亲自见到他。最后,他决定准备车辆和马匹,向西去寻找这位高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崔象之的叙述,展现了陈清臣太丞的才华和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高人的敬仰和向往之情。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通过简单的叙述,传达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知识的渴望。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