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近公有结屋避暑之志异时苟遂此志当讽斯篇
三年苦旱泉眼塞,深泥龟坼䓿萏伤。
今年春雨喜沾霈,溅溅波动鸣石梁。
碧筒万挺罗翠盖,水芝百朵披红妆。
曩时种柳隔阛阓,寄书已报阴覆墙。
会当结屋避炎暑,穿林跨水延脩廊。
南荣近接双梧桐,西隅高拥千筼筜。
芳堤十丈偃綵虹,芙蓉四面亭中央。
小舟鹢首青油幕,平桥雁齿红栏装。
更辟水南一区地,窈窕丛桂藏曲房。
桃笙竹几随处有,茗碗诗卷长相将。
垂帘终日坐深翠,投竿有时临夕阳。
思我此时僦荒圃,门临官道车尘扬。
炎风畏日射窗罅,矮檐尺树同低昂。
譬彼冰壶说炉冶,益令肝肺生清凉。
人生适意须有时,俛仰勿悲头上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梦想中的避暑胜地,同时对比了现实中的燥热环境,表达了"人生要及时享受舒适生活"的豁达态度。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寄书已报阴覆墙"):
诗人先描写自己城南的荒地:有几亩靠着城墙的地,围着个破败的池塘。连续三年干旱,池塘干裂,荷花都枯死了。但今年终于下了透雨,池塘恢复生机,荷叶舒展,荷花盛开。以前种的柳树现在已经长高,树荫都能遮住围墙了。这里用干旱到复苏的过程,暗示人生境遇的变化。
第二部分("会当结屋避炎暑"到"投竿有时临夕阳"):
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展开想象,描绘理想中的避暑园林:
- 要建长廊连接树林和水面
- 南边种梧桐,西边种竹子
- 堤岸像彩虹,池塘中央建亭子
- 准备带篷的小船和红栏杆的桥
- 再开辟一块地种桂花,建幽静的房间
- 随处摆放竹床茶几,常备茶具诗书
- 可以整天在树荫下乘凉,偶尔钓鱼看夕阳
这些细节充满生活情趣,像一幅工笔画,把文人雅士向往的闲适生活具象化。
第三部分(最后十句):
笔锋一转,回到现实:现在租的园子靠近大路,车马扬尘,热风烈日从窗缝透进来,屋檐和矮树都被晒得发蔫。这种燥热让人更加向往清凉。于是诗人感悟:人生要及时享受舒适时光,不要总是感伤岁月流逝。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对比手法强烈:理想园林的清凉VS现实环境的燥热,强化了避暑的渴望
2. 画面感极强:对理想居所的描写细致入微,仿佛能看见荷叶、闻到桂花
3. 生活哲学深刻:不沉溺于感叹年华老去,而是倡导把握当下享受生活
4. 语言生动:用"彩虹堤岸""雁齿栏杆"等比喻,把建筑写得灵动有趣
诗人没有用太多典故,而是用白描手法勾勒场景,让普通读者也能直观感受到:炎炎夏日里,一个有树荫、清水、凉亭、书茶的庭院是多么令人向往,进而理解作者"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