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薄命

妾家丛台下,花颜耀青春。
嫁得金吾婿,飘飘事边尘。
昨闻羽书至,阵殁交河滨。
战马委沙碛,兵符属他人。
念此每欲死,淋浪泪沾巾。
罗襦为君解,瑶瑟不复陈。
始信古人言,容华多误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年轻女子的悲剧人生。她本是丛台(古代豪华建筑)下的富家小姐,长得如花似玉,嫁给了掌管京城治安的金吾卫军官。丈夫被派往边疆打仗,却传来战死沙场的噩耗——战马遗弃在沙漠,兵权也转交他人。

女子悲痛欲绝,每天以泪洗面。她脱下华美的衣裳,再也不碰心爱的琴瑟,因为再无人欣赏。最后她终于明白:美貌反而害了自己,就像古人说的"红颜薄命"。

诗人通过三个对比突出悲剧性:
1. 从豪门小姐到寡妇的落差
2. 新婚燕尔与天人永隔的对比
3. 美貌带来的短暂幸福与长久痛苦的矛盾

全诗用女子自述的口吻,像在哽咽着讲自己的故事。最后"容华多误身"的醒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总结,也暗含对战争的无情控诉。最打动人的是"罗襦为君解"这个细节——她连穿漂亮衣服的心情都没有了,这种日常生活的改变,比直接说"我很伤心"更有感染力。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