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浮丘碧蕉书馆

郑老心閒却忘官,泮林唯对碧蕉閒。
盈轩色映乌纱帽,拂几凉生苜蓿盘。
半榻秋声寒外落,一帘幽梦月中残。
杜陵野老时相问,应遣题诗叶上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郑浮丘的老者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意境。

前两句讲郑老已经看淡官场,在学宫旁的芭蕉林里享受清闲。"心閒却忘官"用现代话说就是"心里轻松到连官职都忘了","碧蕉閒"则用芭蕉的绿色营造出宁静氛围。

中间四句用四个生活细节展现他的日常:芭蕉的绿荫映在他黑色的官帽上,风吹芭蕉叶的凉意掠过他简朴的饭菜(苜蓿盘指清贫饮食),秋夜听着雨打芭蕉声入睡,月光下做着幽静的梦。这些画面把"闲适"具象化了,让人仿佛能看到、听到、感受到那个场景。

最后两句用杜甫(杜陵野老)这个著名隐士来作比,说如果有人来拜访,就让访客把诗题写在芭蕉叶上。这个结尾很巧妙,既呼应开头的"碧蕉",又用"叶上题诗"这个动作把隐士风雅的生活趣味推向高潮。

全诗最妙的是把"闲适"这个抽象感觉,通过芭蕉这个核心意象具象化——从视觉(绿荫)、听觉(秋声)、触觉(凉意)多角度呈现,最后落到"叶上题诗"这个充满文人雅趣的动作,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隐居生活的诗意。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