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赶路的画面,用简单却生动的对比传递出旅途中的孤寂感。
前两句写出发时的场景:寒冷的夜晚,鸡都冷得忘了打鸣(反常现象),只有马儿的嘶叫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这里用"鸡失晨"的异常现象,侧面烘托天气极寒;而马嘶声的"愈警"(更加刺耳),则反衬出环境的绝对安静。
后两句转向光影的对比:十盏华丽的银烛(暗示富贵排场),它们的光辉竟比不上天边将落的残月。这里用"银烛"象征人为的繁华,而"残月"代表自然的力量,通过这种悬殊对比,暗示在广袤天地间,人类的人造之物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全诗的精妙在于:通过"无声的马嘶"和"黯淡的银烛"这两个反常规的描写,既真实记录了严寒旅途的体验,又含蓄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残月虽残,却是永恒的自然;银烛虽亮,终是短暂的人造之物,这种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