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登上南京鸡鸣山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的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前四句写登山所见:秋末的荒山连鸟儿都很少见,诗人独自整理衣衫去敲寺庙的门。抬头看见屋后有野鹿沿着青绿溪涧走动,远处树梢间有僧人缓缓走入青翠的山色中。这些画面既安静又带着一丝寂寥,用鹿和僧人的动态反衬出山林的幽静。
后四句转入抒情:看着眼前千里风烟,诗人不自觉地抓挠自己渐白的短发,六朝古都的繁华遗迹都淹没在夕阳余晖里。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想到人生也不过如此飘忽不定,只能望着天边孤雁远去,把孤独感延伸到无限远的时空。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的交融:一是用"荒山/斜晖"等意象营造苍凉秋意;二是"六朝文物"带出历史厚重感;三是"短鬓/孤雁"暗喻人生短暂。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没有直接说"我好惆怅",而是让青涧、孤雁这些景物自己说话,让读者在画面中自然体会到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物是人非之感。特别是最后孤雁飞向远方的镜头,把说不尽的愁绪都化入广阔天地间,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