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前一日盖碧轩方泌太守招同音健斋登额总戎集鸿指园看菊因以酥和菊叶煎食之(此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何必骚人嗅落英,攀条撷叶试新烹。
鸿园拂石秋还暖,燕寝凝香晚更清。
插帽不妨开笑口,持螯端足了浮生。
为君醉草天随赋,合占沧洲吏隐名(施懿琳编校)。
鸿园拂石秋还暖,燕寝凝香晚更清。
插帽不妨开笑口,持螯端足了浮生。
为君醉草天随赋,合占沧洲吏隐名(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立冬前一天,几位朋友在鸿指园赏菊聚餐的闲适场景。全诗充满生活情趣,语言平实自然,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舌尖上的风雅(前四句) 诗人用"何必学屈原吃落花"开篇,用轻松口吻破除文人雅士的刻板印象。他们直接采摘新鲜菊叶,创新地用酥油煎着吃,把文人雅事变成接地气的美食体验。"鸿园石阶残留着秋日暖意,傍晚的居所飘着菊香"这两句,通过触觉和嗅觉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第二层:人生的小确幸(中间两句) "把菊花插在帽子上开怀大笑,吃着螃蟹度过悠闲时光",这两句活画出文人放浪形骸的可爱形象。不需要刻意追求什么人生意义,这样简单快乐的时刻,就是最好的生活。
第三层:隐士的情怀(最后两句) 诗人在微醺中写下隐居田园的诗句,表面是说朋友有"隐士官员"的风范,实则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这种既做官又保持隐士心态的生活方式,在古人看来是最理想的状态。
全诗妙在把文人聚会写得既风雅又接地气,既有"酥煎菊叶"的生活气息,又有"醉写诗句"的文人情怀。通过日常小事的描写,传递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