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老朋友久别重逢又匆匆分离的感慨,用四季变化比喻人生聚散无常。
前两句用季节对比拉开回忆:当年我们在清爽的秋天一起采白蘋(一种水草),如今江边重逢已是凋零的暮春。这里"清秋"和"残春"的对比,既点明时间跨度,又暗含青春易逝的惆怅。
后两句直接道出分别时长:自从横浦驿分别已过三年,如今再见,发现彼此都成了漂泊万里的游子。"南北俱为"四个字特别打动人,说明不管往南走还是往北走,大家都在经历同样的漂泊之苦。
全诗妙在把人生常见的离别场景写得特别有画面感。采白蘋的秋日回忆与暮春重逢的现实交织,三年时光压缩在四季轮回里,让普通的朋友小聚突然有了深沉的人生况味。最后"万里人"的共鸣,让所有经历过异地漂泊的现代人都能感同身受。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