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叫"料丝灯"的精美工艺品,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
前两句说这种灯由千万根细丝制成,看似密集实则疏朗,制作工艺非常奇特。就像玳瑁(海龟壳)做的宴席上凝结成片的光影,又像海底珊瑚网中闪耀的枝丫。
中间四句写这种灯在不同场合都很适用:无论是豪华的金屋殿堂,还是普通人家,每年更换装饰时都很合适。它能变幻出各种色彩和花纹,满足不同装饰需求。
最后两句点明灯的本质: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外通透(孤光洞达)。即使喝醉酒的人斜着眼睛看,也能感受到它朦胧的美感。
全诗通过层层比喻,把一盏工艺灯的材质、光影效果和适用场合都生动地展现出来,最后以"醉眼斜窥"的俏皮画面收尾,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这盏既精致又实用的灯。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