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位前(《大正》本、《偈颂》作「一色」)

枯木岩前差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
鹭鸶立雪非同色,明月芦华不似他。
了了了时无所⑴了,玄玄玄处亦须呵。
殷勤为唱玄中曲,空里蟾光撮得么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的画面,探讨了人对世界的认知和觉悟的过程。

前两句写的是枯木和岩石前有许多岔路,行人走到这里常常迷茫徘徊。这里用“差路多”象征人生中面临的各种选择和困惑,而“蹉跎”则表达了人在迷茫中浪费时间的无奈。

三四句用两个比喻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表象的关系:白鹭站在雪地里,看似和雪同色,但其实并非一体;月光照在芦花上,看似相似,但终究不是同一事物。这两句在说,人容易被表象迷惑,误以为某些东西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它们本质不同。

五六句进一步讨论“觉悟”的境界:“了了了时无所了”意思是,当你以为彻底明白时,其实并没有真正明白;“玄玄玄处亦须呵”则是说,即便是在最深奥的道理面前,也要保持清醒,不能盲目迷信。这两句强调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执着和概念的。

最后两句像是禅师对听众的点拨:我用心为你唱这首蕴含深意的曲子,但你能从虚空中抓住那月光吗?这里的“蟾光”(月光)象征真理或顿悟,而“撮得么”则是在问:你能真正把握它吗?这是一种启发,让人自己去领悟,而不是依赖别人的答案。

整首诗的核心是禅宗的“不执着”——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要固执于概念,真正的觉悟是超越语言的。它用自然景象和哲理结合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认知的局限和智慧的真正含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