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坐雨花桥看梅
寒湖望已远,迢迢暮归寺。
修竹隐山门,金碧眩空翠。
清溪枕飞梁,花气增明媚。
绿萼纷竞发,翠羽时一至。
拈花悟禅心,作赋识仙意。
高低垂繁条,明灭见湖次。
缥缈吹笙人,消摇布金地。
微微莲华漏,萧然远尘思。
修竹隐山门,金碧眩空翠。
清溪枕飞梁,花气增明媚。
绿萼纷竞发,翠羽时一至。
拈花悟禅心,作赋识仙意。
高低垂繁条,明灭见湖次。
缥缈吹笙人,消摇布金地。
微微莲华漏,萧然远尘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悠远的傍晚景象,充满了禅意和自然之美。诗人坐在雨花桥边赏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将眼前所见与内心感悟融为一体。
开篇写寒湖远望,暮色中寺庙隐约可见,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修长的竹子掩映着山门,金碧辉煌的寺庙与翠绿的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清澈的溪水从桥下流过,梅花香气更添明媚,绿萼梅花竞相开放,翠鸟偶尔飞过,动静结合,生机盎然。
诗人由赏梅联想到禅意和仙气,在花开花落间感悟人生真谛。梅枝高低错落,湖光时隐时现,远处仿佛有仙人吹笙,布施金地的场景若隐若现,增添了神秘色彩。最后以莲花漏(古代计时器)的细微声响作结,表现出超脱尘世的宁静心境。
全诗通过视觉(远山、寺庙、修竹)、嗅觉(花香)、听觉(笙声、漏声)等多重感官描写,构建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诗人将自然景物与禅意相结合,表达了淡泊名利、向往宁静生活的情怀。梅花作为高洁的象征,也暗喻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