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崇化寺题观音院
默默苦不展,驾言陟崇岗。
人远尘坌息,高门开宝坊。
华檐敞虚殿,乔木护修廊。
閒庭引幽步,偃息得兹堂。
惟时炎火衰,清秋朝暮凉。
窗虚竹色静,风远松声长。
遥山露云表,远水连天光。
独游不自得,遐眺有馀伤。
留滞感华岁,登临思故乡。
言归日已夕,月出林苍苍。
人远尘坌息,高门开宝坊。
华檐敞虚殿,乔木护修廊。
閒庭引幽步,偃息得兹堂。
惟时炎火衰,清秋朝暮凉。
窗虚竹色静,风远松声长。
遥山露云表,远水连天光。
独游不自得,遐眺有馀伤。
留滞感华岁,登临思故乡。
言归日已夕,月出林苍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自游览崇化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孤独、思乡和时光流逝的复杂情绪。
开篇写诗人默默无闻、郁郁不得志,于是驾车登上高山散心。来到寺院后,远离尘嚣的清净环境让他感到放松:高大的寺门、华丽的屋檐、幽深的长廊,还有供人休息的庭院。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寺院的宁静庄严。
中间部分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勾勒出清秋时节的景色:暑热消退后的凉爽、窗前静谧的竹影、远处悠长的松涛、云雾缭绕的远山、水天相接的景色。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
最后诗人直抒胸臆:独自游览并不快乐,眺望远方反而更添愁绪。他感慨年华易逝,登高时不禁思念故乡。等到决定回家时,已是月上林梢的黄昏时分。结尾的"月出林苍苍"以景结情,用苍茫的暮色烘托出诗人迷茫怅惘的心绪。
全诗通过空间转换(从尘世到寺院再到远方)和时间推移(从朝到暮),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感受紧密结合,在宁静的画面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古代文人典型的"羁旅情怀"。诗中"窗虚竹色静"等句对仗工整,意象清新,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