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咏五更

历尽长宵梦不成,欲明人自怕天明,兰汤初灭小银屏。
露染花枝常滴滴,香寒绣被更清清,早知新恨又重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漫漫长夜中辗转难眠的愁绪。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上片(前三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是失眠者睁眼到天明的特写,"怕天明"三字很妙——明明熬了一整夜盼天亮,真到黎明却又害怕,这种矛盾心理把愁绪写活了。接着镜头转向熄灭的浴盆(兰汤)和渐渐暗下去的屏风,用环境细节暗示主人公刚结束一场无用的消遣。

中片(四五句)转向清晨庭院:挂着露珠的花枝(视觉)、透着寒香的绣被(嗅觉),这些清冷的意象都在强化孤独感。最精彩的是"常滴滴"这个声音描写,仿佛能听见露水滴落声,反衬出四周静得可怕。

结尾句像一声叹息:早知道会这样不断生出新愁,当初何必...(留白让读者想象)。这种"愁绪循环"的感悟很有现代感——就像我们明知熬夜会难受,却总忍不住刷手机到天亮。

全词妙在把抽象的情绪用具象的生活场景呈现:熄灭的浴盆、带露的花枝、冰凉的绣被,这些细节比直接说"我好愁"更有感染力。作者用细腻的感官描写,让我们真切体会到那种"越逃避越清醒"的失眠体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