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琅琊超然两台

诸城有名台,琅琊与超然。
昔时太守今何在,祖龙一去竟不还。
琅琊徙置三万户,凿石开山通御路。
銮舆三月留海堧,勾践已没犹未悟。
超然固有物外心,黄堂无事时登临。
好观民物劝稼穑,登临游憩闲沉吟。
方今盛治超千古,守令孜孜慎选举。
义仓积储养万民,极欲茕独咸得所。
承流宣化德泽施,不作无益民不疲。
桑麻满地遂生业,含哺鼓腹歌雍熙。
只今两台皆寂寞,城郭人家尚如昨。
闲云野鸟自年年,苏石秦碑空剥落。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山东诸城的琅琊台和超然台为背景,通过古今对比,展现了历史变迁与民生现状。

前八句写琅琊台的历史沧桑:秦始皇曾迁徙三万户百姓到此,开山修路,但如今帝王早已消逝,连越王勾践的往事也无人记得。这里用"祖龙"(秦始皇)和勾践的典故,暗示权力终将消散。

中间八句转到超然台,说这里本是官员体察民情、劝课农桑的地方。诗人称赞当下政治清明,官员谨慎选拔,义仓储备充足,百姓安居乐业。用"桑麻满地""含哺鼓腹"等画面感强的描写,展现太平景象。

最后四句收尾:虽然两台如今冷清,但城市依旧繁荣。只有闲云野鸟年复一年,苏轼的题字和秦代的碑文渐渐风化。这里用"苏石秦碑"的细节,巧妙连接古今,表达对历史遗迹的感慨。

全诗语言朴实,通过具体景物和典故,表达了"繁华易逝,民生永续"的主题。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让历史画面自己说话,最后留给读者淡淡的物是人非之感。这种借景抒怀的手法,让深刻的哲理变得亲切可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