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题,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赞美了竹子的高贵品格和实用价值。
前四句把竹子比作"龙孙"(龙的后代),形容它像燕子哺育幼雏般自然生长。用"锦绷"(华丽的襁褓)形容竹笋的外皮,说它不需要清洗就天生洁净;"玉立"则描绘出竹子挺拔如玉石般优雅的姿态。
后四句进一步升华:竹子虽然不会像诗人那样对风雨发出感慨(暗指它不矫揉造作),但正因为它的实用价值,人们应该放过它不被砍伐。最后用"渭川十万甲"的夸张比喻,把成片的竹林比作十万大军,既展现了竹林的壮观,也暗示竹子可以像军队一样为人类所用。
全诗通过龙孙、玉石、军队等一连串高级比喻,把普通的竹子写得既高贵又实用,展现了中国人对竹子的特殊情感。最妙的是在赞美竹子天然美感的同时,也不忘强调它"壮吾军"的实际用途,这种既重精神又重实用的态度很有中国特色。
释宝昙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卐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为寺。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