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菰花

折来趁得未晨光,光露晞风带月凉。
长叶翦刀廉不割,小花茉莉淡无香。
稀疏略糁糁瑶台雪,升降常涵翠管浆。
恰恨山中穷到骨,茨菰也遣入诗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名叫茨菰的野花,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平凡植物的独特美感,同时暗含了诗人清贫却诗意的生活态度。

前两句写采摘场景:诗人在天未亮时采摘茨菰花,花瓣上还带着夜露和月光,触感清凉。这里用"趁得未晨光"暗示了诗人的珍惜之情——就像赶早市买新鲜菜一样,他赶在日出前采摘最鲜嫩的花朵。

中间四句用生活化的比喻描写花朵形态:细长的叶子像剪刀却不会割手("廉不割"指不锋利),小花像茉莉但更素淡无香气。稀疏的花朵像撒在瑶台的雪粒("糁"是米粒的意思,形容小花零星散落),花茎随着水波起伏,像翠绿的吸管含着露水("翠管浆")。这些比喻把普通野花写得既精致又灵动。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虽然山居生活清贫到极致("穷到骨"),但连茨菰这样的野花也值得收藏到诗囊里。这里的"诗囊"既是装诗的布袋,更象征诗人的心灵仓库。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发现美的眼睛——哪怕是最卑微的野花,也能成为精神的珍宝。

全诗妙在"小题大做",用写珍贵花卉的笔法来写不起眼的茨菰花,这种反差反而突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功力。就像现代人用手机拍路边野花发朋友圈一样,诗人用文字定格了容易被忽略的自然之美,传递出"生活虽苦,但美无处不在"的乐观心态。

杨长孺

吉州吉水人,字伯大,一字诗之,号东山。杨万里子。以荫入仕。宁宗嘉定四年守湖州,有治绩。擢经略广东,迁福建安抚使,以忤权贵去职。理宗绍定元年起判江西宪台,寻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九。谥文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