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到暮年的心境,通过江边秋景和自身形象的对比,传递出深沉的生命感悟。
前两句用"摇落江潭"和"萧瑟短发"的秋景,暗示人生已步入晚年。"菰蒲"这个比喻既写实(像水边植物一样稀疏的头发),又暗含漂泊无依之感。三四句通过"临秋水"、"识新霜"的日常细节,细腻地刻画出老人对衰老既敏感又坦然的心态。
五六句突然转折,用"英雄非好女"的直白比喻,道出英雄迟暮的无奈;"狂奴"的自嘲则展现倔强个性。最后两句最动人:表面写咀嚼灵芝养生,实则点明真正的精神寄托是家中老母亲("孀慈")的关爱。百岁老母仍把白发儿子当"掌上珠"的温馨画面,让全诗在苍凉中透出暖意。
全诗妙在将衰老的苦涩、个性的倔强和亲情的温暖融为一体,就像秋日里的一杯温茶,初尝微苦,回味甘甜。特别是最后母亲的形象,让所有关于衰老的感慨都找到了情感归宿,展现出中国人最看重的孝道温情。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