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竹枝》描绘了一个充满愁绪的夜晚场景,通过简单的语言传递出深沉的哀愁。
前两句写竹枝在寂静的夜晚发出哀怨的声音。"苦怨怨何人"用拟人手法,把竹枝的声音比作人在诉苦,但不知在向谁倾诉。夜晚的山中本应安静,但这哀怨声却断断续续传来,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
后两句转到人的活动。"蛮儿巴女"指当地的少男少女,他们齐声唱着竹枝歌。这本该是欢快的场景,却让生病的江南官员("病使君")更加忧愁。这里形成鲜明对比:年轻人的歌声越欢快,越衬托出听歌人的孤独和病痛。
全诗妙在借景抒情,用竹枝的哀怨声和年轻人的欢快歌声,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愁苦。就像我们现在听到欢快的聚会音乐,反而会让孤独的人更觉寂寞一样。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把"愁"字写得格外深刻。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