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大雁在夜间活动的生动画面,充满动感和艺术想象力。
前两句写夜晚场景:大雁掠过水面、穿过云层,在夜色中鸣叫,它的身影伴随着残月的光辉,映照在水边的芦苇丛中。这里用"拂水撩云"四个字形象地表现了大雁飞行的轻盈姿态,"夜自呼"则让读者仿佛听到了雁鸣声。
后两句转到清晨:大雁冒着清晨的寒气飞越南边的水岸,它的飞行轨迹就像是用毛笔在空中画出的书法作品。"拓得临川笔阵图"这个比喻特别巧妙,把大雁飞行的轨迹比作书法家挥毫泼墨的作品,既展现了大雁飞行的优美姿态,又赋予了画面艺术美感。
全诗通过时间的变化(从夜到晓)和空间的转换(从水面到南浦),展现了大雁自由翱翔的英姿。诗人用"笔阵图"这样的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文艺术完美结合,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创作的魅力。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