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德堂

园池气象明,池沼春波平。
东汇有朝势,北源无滞声。
临流好鼓瑟,待月堪浮觥。
濯足思馀绿,洗心思云清。
篆沟合远派,布窦垂高城。
我愿化飞雨,使君将劝耕。

现代解析

《观德堂》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园林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官员为政德行的期许。

首句“园池气象明,池沼春波平”直接点明了园池的美丽景象:园中的池塘水面平静,春波荡漾,一派清明宁静的景象。这里“气象明”是形容池塘清澈明亮,而“春波平”则是说春天的水面显得特别宁静舒缓。

接下来的“东汇有朝势,北源无滞声”进一步描绘了池塘的地理特点:池水从东边汇聚而来,如同朝向日出的方向流动,而北面的源头则没有多余的噪音,水流畅通无阻。这里用“东汇有朝势”喻指官员有朝气蓬勃的作为,用“北源无滞声”象征官场运作的顺畅,没有阻碍和障碍。

“临流好鼓瑟,待月堪浮觥”两句则形象地描绘出园中的美好时光:临水弹瑟,月色如霜,可以举杯畅饮。这里通过“鼓瑟”和“浮觥”表达了诗人对在这样美好环境中享受生活的向往。

“濯足思馀绿,洗心思云清”则通过洗脚与洗心的动作,用自然之水的清澈来比喻心灵的纯洁和明净,暗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清澈如水。

“篆沟合远派,布窦垂高城”描绘了园中的水流汇聚成河,流向远方,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官员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断向前进发。

最后一句“我愿化飞雨,使君将劝耕”表达了诗人希望化身为滋润大地的雨水,让官员们能够关心农业,鼓励百姓耕作,为百姓谋福祉的心愿。

整首诗通过描绘园林中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官员应有德行和责任感的期望,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环境的向往。

李垂

(965—1033)宋博州聊城人,字舜工。真宗咸平间进士。累迁著作郎、馆阁校理,上《导河形胜书》,欲复九河故道,为时论所重。因不附丁谓,罢知亳州,迁颍、晋、绛三州。仁宗明道中还朝,欲用为知制诰,因不愿私谒宰相而出知均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