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赏花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以戏公择云

汝阳真天人,绢帽著红槿。
缠头三百万,不买一微哂。
共誇青山峰,曲尽花不陨。
当时谪仙人,逸韵谢封畛。
诗成天一笑,万象解寒窘。
惊开小桃杏,不待雷发轸。
馀波尚涓滴,乞与居易、稹。
尔来谁复见,前辈风流尽。
寂寞两诗人,残红对樱笋。
饥肠得一醉,妙语传不泯。
君来恨不与,更复相牵引。
我老心已灰,空烦扇馀烬。
天游照六凿,虚室扫充牣。
悬知色竟空,那复嗜乌吻。
萧然一方丈,居士老庞蕴。
散花从满裓,不答天女问。
故人犹故目,怨句写馀恨。
疑我此心在,遮防费栏楯。
应虞已毙蛇,折尾时一蠢。
仄闻孟光贤,未学处仲忍(开阁放出,事见本传。)。
寄招应已足,左右侍云鬒。
何时花月夜,羊酒谢不敏。
此生如幻耳,戏语君勿愠。
应同亡是公,一对子虚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朋友李公择的幽默回信,充满了文人间的俏皮调侃和人生感慨。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妙语传不泯")是回忆杀。苏轼用夸张的漫画笔法描写李公择:头戴红花绢帽的潇洒形象,花钱大方却买不到真快乐。他们曾一起赏花吟诗,像李白那样的谪仙人般快意,写出的好诗能让天地解冻、桃杏提前开花。这些回忆既浪漫又带着"当年我们多厉害"的小得意。

第二部分("君来恨不与"到"不答天女问")是自嘲时间。苏轼说自己老了,心如死灰,像烧完的炭只剩余烬。用"已毙蛇还会扭尾巴"的搞笑比喻,暗示自己看似淡泊但偶尔还会心动。接着搬出佛教典故,自比在家修行的居士庞蕴,表面说看破红尘,实则藏着不服老的小倔强。

第三部分(最后几句)是互相调侃。苏轼开玩笑说李公择像《汉书》里"开阁放妾"的王敦一样不懂怜香惜玉,又用"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反讽。最后邀约喝酒赏花,用司马相如《子虚赋》的典故,把两人的斗嘴比作文学较量,在"人生如戏"的感慨中化解较真。

全诗妙在把文人雅事写得活色生香:赏花喝酒像开派对,写诗斗嘴像说相声。苏轼用"惊开小桃杏"写诗才惊人,用"毙蛇折尾"写不甘寂寞,既风雅又接地气。最精彩的是最后"人生如戏"的收尾,把较劲变成玩笑,展现了宋代文人"认真玩闹"的生活艺术。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