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离别的画面,充满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
前两句写黎明时分的景象:一只羽毛翠绿、鸡冠鲜红的公鸡站在碧绿的树上,还没打鸣就先跳下矮墙啼叫。这里用色彩鲜艳的动物形象(翠羽、朱冠、碧树)和动态描写(未鸣先下),营造出清晨特有的生机感。
中间四句转到人物:窗内的女子(谢女)皱着眉头,门外的男子(萧郎)骑着白马嘶鸣告别。这里"青蛾敛"写女子愁眉不展的样子,"白马嘶"用马叫声暗示离别的不舍。接着写天色将明,银河(斜汉)和繁星渐渐消失,就像燃尽的蜡烛;朦胧的晨雾中,残月照着迷离的花影。这些景物都带着淡淡的忧伤,烘托离别的氛围。
最后两句点明地点和时间:皇宫的晨钟响起,男子默默无言地垂着马鞭,沿着柳堤离去。"不语垂鞭"这个细节特别传神,既写动作又写心情,把那种欲言又止、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清晨特有的景物(鸡鸣、残月、晨钟)串联全篇;二是通过"皱眉""马嘶""不语"等细节,把看不见的离愁写得真实可感;三是色彩搭配很讲究,翠绿、朱红、淡烟、残月,既清新又带着淡淡的哀愁,就像一幅水墨丹青。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