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从夜晚到清晨的山水画卷,充满梦幻与现实的交织美。
开头两句写诗人夜宿江边的感受:夜晚的竹笛声(霜竹)让他梦见自己像神仙一样漫游,清晨抵达馀干县时,月光还洒满江面。这里用"梦游仙"表现超脱尘世的情怀,用"月满川"展现空明澄澈的晨景。
中间四句是全景式描写:群山环抱中的楼台仿佛悬在空中,江水环绕的沙洲与天际相连。朝霞像一抹朱红的琴弦横贯天空,芳草如同垂下的绿色丝带鲜亮夺目。诗人用"朱弦"比喻霞光,用"绿绶"比喻芳草,把自然景物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品。
最后两句突发奇想:看着眼前美景,突然想起洞庭湖传说中黄帝奏乐的地方(张乐地),猜想这里水中的石钟、浮磬(会发声的奇石)应该和洞庭的仙乐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联想把现实景观提升到神话境界,给山水赋予了仙乐般的韵律美。
全诗最妙处在于:通过"夜梦-晨见-远眺-遐想"的视角转换,把琵琶洲的实景写得亦真亦幻。诗中"山绕楼台欲无地"的悬空感、"水环洲渚更连天"的浩瀚感,配合朱霞绿草的明艳色彩,共同营造出一个人间仙境的诗意空间。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