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词送盛广文榇旐还里

君不见颍川陈仲弓,公卿会吊缞麻同。
又不见南州徐孺子,独抱生刍走千里。
由拳夫子学术明,早年兄弟同成名。
汉家应辟推杨震,秦代通经重伏生。
偶然曳杖歌延伫,遂赋雄文玉楼去。
堂上鳣鱼跃未能,墓傍大鸟归何处。
生平感慨不得詶,空吟华屋还西州。
天寒执绋钱塘路,满目江涛涕泗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现实遭遇,表达了对逝者盛广文的深切哀悼,同时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历史典故铺垫(前四句):
用陈仲弓(东汉名士,死后万人送葬)和徐孺子(东汉隐士,曾徒步吊丧)两个典故,暗示盛广文也是德高望重之人,本该获得隆重哀荣。

2. 逝者生平赞颂(中间六句):
- 夸赞盛广文学问深厚("学术明"),兄弟都很有成就
- 把他比作东汉清官杨震和秦代大儒伏生
- 用"鳣鱼跃"(典故指升官征兆)、"大鸟归"(象征贤人逝世)表达对其未及施展才华就去世的惋惜

3. 现实哀悼场景(最后四句):
- "华屋西州"用晋代谢安典故,暗示盛广文像谢安一样突然离世
- 结尾描绘寒冬中在钱塘江边送葬的凄凉场景,江涛与泪水交织,情感达到高潮

全诗特色:
- 善用对比:历史人物的身后哀荣 vs 现实中寒酸的送葬场景
- 典故自然:每个历史故事都精准对应逝者的某个特质
- 情感递进:从赞颂到惋惜,最后归于直观的悲痛场景,感染力强

普通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古今对比,既表达了对朋友的敬重,也暗含了对"好人未必有好报"的现实无奈,最后落在送葬的实景描写,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