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湛庵禅师从海外传法归来、修建长寿庵的故事,展现了修行者超越世俗的坚韧精神。
前两句"津梁谁得限,传法到交南"说佛法传播没有边界,禅师甚至渡海到越南(交南)传教。"涉海如航苇"用芦苇比喻小船,显示渡海传法的艰险;"还山遂筑庵"则描写归来后建庵修行。
中间"劫难逃宿业,风不动毗岚"很有深意:人生苦难是前世因果(宿业),但修行者内心如"毗岚"(佛教说的不动之风)般安稳。最后两句赞美禅师的弟子们(贤嗣)像力大无穷的龙象,能担当弘扬佛法的重任。
全诗用"渡海建庵"这个具体故事,带出"超越苦难、坚守信仰"的哲理。比喻生动(航苇、龙象),把抽象的佛理说得形象可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前路艰险仍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这种境界古今相通,对现代读者也有启发。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