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并引
绣天锦地,浣花溪风物,尤为奇绝。
无限兰舟相荡漾,缯彩重重装结。
冀国遗踪,杜陵陈迹,疑信俱休说。
笙歌丛里,旌旗光映林樾。
自笑与蜀缘多,沧浪亭下,饱看烟波阔。
屡疏求归才请得,知我家山心切。
已是行人,犹陪佳客,莫放回船发。
来年今日,相思惟共明月。
无限兰舟相荡漾,缯彩重重装结。
冀国遗踪,杜陵陈迹,疑信俱休说。
笙歌丛里,旌旗光映林樾。
自笑与蜀缘多,沧浪亭下,饱看烟波阔。
屡疏求归才请得,知我家山心切。
已是行人,犹陪佳客,莫放回船发。
来年今日,相思惟共明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成都浣花溪畔的繁华景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对蜀地深厚的情感与即将离别的复杂心情。
上阕开篇用"绣天锦地"形容浣花溪的绝美风光,就像用锦绣装点天地。溪中无数装饰华丽的游船往来穿梭,船上的彩绸随风飘舞。这里曾是唐代冀国公崔宁的故地,也是杜甫居住过的地方,但作者说这些历史真假已不重要,眼前笙歌飘扬、旌旗与树林相映成趣的热闹场景更让人沉醉。
下阕转为抒情。作者自嘲与蜀地缘分太深,在沧浪亭看惯了浩渺烟波。多次上书请求调回故乡终于获批,可见思乡心切。虽然已是准备离开的"行人",却仍陪着好友不愿让船启程,因为想到明年今日,只能通过明月寄托对这里的思念。
全词妙在将热闹的游春场景与细腻的离情巧妙结合。写景时色彩明艳(彩绸、旌旗),写情时含蓄深沉(看烟波、共明月),在欢乐氛围中暗藏不舍,用"莫放回船发"这样孩子气的口吻,反而更显留恋之情的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