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五咏 其四 刘龙洲祠
刘君庐陵秀,胸次隘九州。
倜傥负奇气,辛陈同侠游。
西登岘山首,北望多景楼。
长歌过恸哭,志在复国雠。
异材世间出,高揖轻王侯。
奈何攀桂手,不能占鳌头。
肆情诗酒间,文焰射斗牛。
昆山非故里,遂为潘宰留。
五十死无嗣,埋骨东斋陬。
世代倏变易,夷墓为平畴。
有司重封表,立阙树松楸。
何人奠麦饭,凄凉土一抔。
建祠立神主,买田供庶羞。
仁哉太守心,祭奠亘千秋。
倜傥负奇气,辛陈同侠游。
西登岘山首,北望多景楼。
长歌过恸哭,志在复国雠。
异材世间出,高揖轻王侯。
奈何攀桂手,不能占鳌头。
肆情诗酒间,文焰射斗牛。
昆山非故里,遂为潘宰留。
五十死无嗣,埋骨东斋陬。
世代倏变易,夷墓为平畴。
有司重封表,立阙树松楸。
何人奠麦饭,凄凉土一抔。
建祠立神主,买田供庶羞。
仁哉太守心,祭奠亘千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南宋诗人刘过(号龙洲)的故事,用平实的语言赞美了他的才华和爱国情怀,也感叹了他坎坷的一生。
人物形象:
- 开篇就说刘过是江西庐陵(今吉安)的才子,胸怀天下,性格豪爽,和辛弃疾、陈亮这些爱国词人是好朋友。他们一起游山玩水,但心里想的都是收复中原。
- 他很有才华,连王侯将相都不放在眼里,可惜科举没考上("攀桂手"指科举,"占鳌头"指中状元),只能借酒写诗发泄情绪,但他的文章依然光芒四射。
身后际遇:
- 刘过晚年流落到江苏昆山,死后埋在当地,连坟墓都荒废成了田地。后来当地官员重修了他的墓,建祠堂纪念他,还买了田地保证每年有人祭拜。
- 最后两句夸赞这位太守很仁义,让刘过能永远被人祭奠。
诗的核心:
这首诗像一篇微型传记,既有对刘过"文武双全却怀才不遇"的惋惜,也有对他"爱国精神永存"的致敬。最打动人的是结尾——一个失败的英雄,最终被后人记住并世代祭奠,说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生前富贵,而在于精神不朽。
现代启示:
就像现在我们会纪念袁隆平、钱学森一样,这首诗告诉我们:那些心怀家国、坚持理想的人,即使生前不得志,历史终会给他们应有的位置。诗中"文焰射斗牛"的比喻,今天依然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用才华照亮时代的人。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