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日席上赋四首

年光又见一百五,春意才余十二三。
节物催人浑不觉,谩随白堕看红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人们尚未察觉时光飞逝,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沉醉于春色的情景。

前两句"年光又见一百五,春意才余十二三"用数字对比的手法,说时间已经过去105天(暗示已到清明前后),但春天的气息才刚刚显露十之二三。这种时间与季节的反差感,让人突然意识到:啊,原来春天已经悄悄来了这么久。

后两句"节物催人浑不觉,谩随白堕看红酣"写得特别生动。"白堕"指白色的梨花或李花,"红酣"则是盛开的海棠或桃花。诗人说人们还没反应过来季节的催促,就已经懵懵懂懂地跟着飘落的白花,去欣赏那开得正艳的红花了。这里用"浑不觉"和"谩随"两个词,把人们那种迷迷糊糊、后知后觉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

整首诗妙在抓住了现代人也很熟悉的一种体验:明明每天都过着差不多的日子,突然某天抬头才发现,原来季节早已更替。诗人用简单明快的语言,把这种时光流逝与季节变迁的微妙感受,通过具体可感的春日景象表达出来,读来既亲切又耐人寻味。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