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好友郑筠谷的,字里行间既有对逝者的怀念,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死、名利的思考。
前两句写郑筠谷生前的性格:他平时谈笑风生、心胸开阔,但骨子里却有着不合世俗的孤傲。就像现在有些人表面随和,内心却坚持自己的原则。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他的处世态度:他像古代贤人一样看重品德而非官位("德舆"指品德高尚的车驾),最终像仙人般超脱肉体束缚离去。诗人回忆起他们曾在梅花树下相聚的时光("三衣客"可能指僧人朋友),如今却不敢经过曾经同游的十字街,怕触景生情。
最后两句写现状:酒友散尽,诗社冷清,只剩下墓边的野草("带草")环绕着空荡荡的书斋。这里用野草的茂盛反衬人世的寂寥,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故人旧物长满灰尘时的感受。
全诗没有直接写悲痛,但通过生前欢聚与死后凄凉的对比,通过不敢重游旧地的细节,更让人感受到真挚的友情。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知己不在乎世俗名利,即便离去,他的精神依然如野草般生生不息。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