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山故人

鬓毛黑漆面如丹,曾待亲舆作长官。
天禄雠书身长大,江都入梦涕涟澜。
窗中山色经秋瘦,枕底溪声入夜寒。
三十六峰应好在,何年更得上楼看(同上书卷三○○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黄山老友的深情之作,通过描绘友人形象、回忆往事和黄山景致,表达了对故人的牵挂和对重逢的期盼。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人物刻画:开篇用"鬓毛黑漆面如丹"生动勾勒出友人健康红润的形象,接着回忆他曾经担任地方长官时侍奉父母的孝行。"天禄雠书"暗示友人曾是学识渊博的校书郎,"江都入梦"则透露出他对仕途往事的感慨。

2. 环境烘托:五六句通过"窗中山色"和"枕底溪声"的描写,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山色经秋瘦"用拟人手法写出秋日山景的萧索,"溪声入夜寒"则通过听觉传递寒意,暗示作者独处时的凄凉心境。

3. 情感抒发:结尾直抒胸臆,遥想黄山三十六峰的美景依旧,却不知何时才能与友人再次登楼共赏。"应好在"三字既是对景色的牵挂,更是对友人近况的关切,而"何年更得"的疑问则流露出对重逢的强烈渴望。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过鲜明的形象对比(友人红润面容与秋日瘦山)、虚实结合的手法(现实孤寂与回忆温暖),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真挚动人。最打动人心的是末句那个未获解答的问题,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人生聚散无常的淡淡惆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