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夏末秋初时的一次闲适游山经历。让我们来细细品味:
1. 纱巾草履竹疏衣:这句话描述了诗人的穿着打扮,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纱巾、草鞋和轻便的竹衣,这些都是夏日出游时常见的装束,透露出一种随性的态度。
2. 晚下香山蹋翠微:下午时分,诗人缓缓下山,踏着绿意盎然的山间小路。这里的“翠微”指的是树木葱翠、山色朦胧的景色,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3. 一路凉风十八里:诗人走了一段十八里的山路,一路上吹来了阵阵凉风。这里的“十八里”可能具体指的是距离,但也象征着旅程的长度,哪怕路途遥远,山风也令人感到惬意。
4. 卧乘篮舆睡中归:最后一句描述了诗人的归途。他躺在篮舆(一种简易的小轿)上,享受着慢悠悠的旅程,连路途中都进入了梦乡。这里不仅表现出旅途的舒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人用轻松愉快的笔调,将夏日游山的轻松与惬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也置身于那清凉宜人的山林之中,感受到那份难得的悠闲与宁静。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