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讲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的故事,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展现了忠臣的内心挣扎。
前四句是故事背景:齐国城池被围,即墨城死守。燕国换将(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封昌国君)被迫离开燕国。这里用"走"字生动表现了乐毅的无奈出走。
中间六句是心理描写:燕王多次低声下气派人请乐毅回来,但他坚决不回。不是不念旧情,而是心里装着已故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心独苦"三个字特别打动人,让我们看到忠臣夹在新旧君主间的痛苦。他把君臣之义看得比父母还重,当年发誓永不接受齐国的封赏,现在更不忍心带兵攻打燕国。
最后两句用对比:乐毅终究不像韩信那样,为了向刘邦表忠心就带兵去打自己的故乡楚国。这里突出了乐毅更高尚的选择——既不负先王,也不伤害故国。
全诗最动人的是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忠臣形象:他重情义但不愚忠,被迫离开却不报复,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着做人的底线。这种"不伤害任何人"的君子品格,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