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盆从福州运来的素心兰,诗人通过兰花表达了自己虽处困境却坚守高洁的情怀。
前两句写兰花被挖出泥土运来,像囚徒一样失去自由,却依然顽强开花,香气反而更清幽。这里用"缧囚"比喻兰花离土的状态,突出它生命力顽强。
中间四句用比喻赞美兰花:像越地美女初次见到雪白世界般纯净,香气独占九分秋色般出众。枝条带着山泉的滋润,花影在月光下更显动人。这里用"越女"和"国香"的典故,突出兰花的高雅脱俗。
最后两句转入诗人自身:深夜在草庵中想起历史故事,只能把心事寄托在这本《心史》中排解忧愁。这里"心史"指南宋遗民郑思肖的著作,暗示诗人与兰花一样,虽处逆境仍保持气节。
全诗借物言志,通过赞美离土仍香的兰花,表达诗人虽遭困厄(可能指明朝遗民身份)仍坚守高尚品格的情怀。最妙的是将兰花的"牢狱"与文人的"牢愁"自然结合,物我交融。
郑孝胥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