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其四十二

若见月光明,照烛四天下。
圆晖挂太虚,莹净能萧洒。
人道有亏盈,我见无衰谢。
状似摩尼珠,光明无昼夜。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月亮作比喻,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永恒境界。前四句描绘月光普照天下的景象:月亮像挂在天幕上的明灯,清澈透亮又自在洒脱。这里用"照烛""圆晖"等词突出月光的明亮纯净,营造出空灵辽阔的意境。

后四句转入哲理思考。普通人看月亮有圆缺变化(亏盈),但诗人看到的却是永不衰败的永恒(无衰谢)。最后用"摩尼珠"(佛教中的无价宝珠)作比,说这种光明不受昼夜影响,暗示这是一种超越时间、永不熄灭的精神之光。

全诗妙在将自然现象升华成哲学感悟。诗人通过观察月亮,悟出了"变化中的永恒"这个道理——表面看万物都在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但本质上有种超越变化的存在(如月光永恒照耀)。这种思想既带着禅意,又能引发普通人关于永恒与短暂的思考,让人在欣赏月夜美景时获得心灵启迪。

拾得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