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浮丘家藏方壶水墨风竹 其二

天籁萧萧何处鸣,湘江云叶助秋声。几多金薤琳琅影,何限丹丘别里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水墨风竹图,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传递出秋天的萧瑟与深远的情感。

前两句"天籁萧萧何处鸣,湘江云叶助秋声"从听觉入手:诗人听到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大自然在演奏音乐("天籁"),这声音与湘江上飘动的云彩和落叶共同构成了秋天的交响曲。"何处鸣"的疑问让读者感受到声音的飘渺,仿佛风声无处不在。

后两句"几多金薤琳琅影,何限丹丘别里情"转为视觉描写:阳光下的竹影("金薤"指金色的竹叶)像美玉般闪烁,这些斑驳的光影勾起了诗人对远方仙境("丹丘")的无限思念。"琳琅"形容竹影的珍贵美丽,"别里情"则透露出诗人身处异乡的惆怅。

全诗妙在将静止的水墨画写活了:通过风声让竹子"发声",通过光影让竹子"传情",把简单的风竹图变成了一个有声有情的艺术世界。诗人没有直接说"我想家",而是用竹影与秋声作比喻,让读者自己体会那份含蓄的乡愁,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美的典型表现。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