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贞妇

啴啴赴行役,肃肃成谢功。
妇女既有归,鸡犬亦相从。
宁辞道路远,万里来黔中。
边城尚艰食,太仓乏陈红。
妇人在中馈,何以能尸饔。
良人渐黧黑,惨淡筋力穷。
常恐卧沟壑,妾身何所终。
苟能事一饭,岂惜膏沐容。
避人剪髻鬟,易米羞晨供。
良人久惊讶,睹我颜色同。
穷辞讯衷曲,裹头云鬓空。
欷歔不下箸,泪点微沾胸。
入怪久不出,引脰经房栊。
仰呼不到天,洒泪不及泉。
义当死生共,恩始夫妇全。
亭亭朱丝绳,双悬并头莲。
小哉匹夫谅,妄昧不足言。
念尔贞洁姿,前后金石坚。
一贫不改节,见义恐不前。
妇道久不闻,良心郁未宣。
孰知蛮貊地,超世尔独贤。
兹吟待良史,悠悠千载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贞洁妇女在艰苦环境中的感人故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生活困境的描写
诗的开头描绘了这对夫妻背井离乡到贵州的艰辛生活:粮食短缺("边城尚艰食"),丈夫劳累得又黑又瘦("良人渐黧黑"),妻子甚至担心会饿死在野外("常恐卧沟壑")。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古代底层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

2. 妻子的牺牲
最感人的是妻子剪掉头发换米的情节。她偷偷剪掉珍视的头发("避人剪髻鬟"),用头发换米给丈夫做饭。当丈夫发现她突然变短的头发时("睹我颜色同"),两人相顾无言,泪流满面。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妻子为家庭的无私奉献。

3. 生死相随的深情
面对绝境,妻子选择与丈夫同生共死。诗中用"双悬并头莲"比喻他们像并蒂莲一样永不分离,即使选择自尽("亭亭朱丝绳")也要在一起,体现了超越生死的夫妻情谊。

4. 社会意义
诗人通过这个普通妇女的故事,赞美了在困境中依然坚守道德的精神("一贫不改节")。最后几句点明主旨:即使在偏远地区("蛮貊地"),普通人的高尚品德也值得载入史册("兹吟待良史")。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具体的生活细节(剪发换米)代替说教
- 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贫贱不能移"的美德
- 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人性光辉的赞颂
- 语言朴实却感人至深,就像在听一个真实的故事

它让我们看到,在极端困境中,普通人身上也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