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孙侔

十年身不到朝廷,欲伴骚人赋落英。
但得低头拜东野,不辞中路伺渊明。
舣舟苕霅人安在,卜筑江淮计已成。
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

《次韵答孙侔》是一首富有情感和韵味的诗。诗人用自然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孙侔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

首先,诗人开篇提到自己已经十年没有进入朝廷,这给人一种远离政治、超脱世俗的感觉。接着,诗人表达了他想伴随文人一同赋诗,欣赏落英缤纷的景象,流露出对诗歌和自然的热爱。

然后,诗人提到愿意向两位先贤低头致敬——东野和渊明。东野是北宋诗人,诗人向往他的品质;而渊明则是陶渊明的别称,诗人愿意向他学习归隐山林的生活方式。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和对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提到曾经与孙侔在苕霅舟中相遇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提到自己在江淮地区已经有了定居的打算,显示出对未来的规划和决心。

最后两句诗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千里论交一言足”,意味着尽管彼此相隔千里,但只需一句话便能建立深厚的友谊。“与君盖亦不须倾”,表达出与友人之间无需过多的言语,心灵相通。

整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决心。同时,通过对先贤的敬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希望这个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魅力。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