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隐图为佘明经题
佘君一枝山水笔,远夺荆关手中出。
写照自写偕隐图,理法森严局法密。
一折疏篱两三屋,屋南流溪静穆穆。
屋东有山西有木,屋北十竿百竿竹,百竿千竿递明绿。
夹竹掩映千梅花,溪光梅照山竹遮,竹枝潇洒梅槎枒。
潇洒为君心,槎枒乃君骨。
有妇梅清臞,有子竹清越。
烟云往来鹤出没,吠犬鸣鸡散飘忽。
妇操臼,儿读书,君自蓑笠携犁锄。
此愿颇欲此生老,此境吾恐人间无。
境所未得存以图,图成索我诗肠枯。
我诗不能如君画笔好,犹能知君画意之所造。
空山乾坤古无老,洗荡秋尘发春皎。
枲棉可温粝可饱,眷属团圆长寿考。
写照自写偕隐图,理法森严局法密。
一折疏篱两三屋,屋南流溪静穆穆。
屋东有山西有木,屋北十竿百竿竹,百竿千竿递明绿。
夹竹掩映千梅花,溪光梅照山竹遮,竹枝潇洒梅槎枒。
潇洒为君心,槎枒乃君骨。
有妇梅清臞,有子竹清越。
烟云往来鹤出没,吠犬鸣鸡散飘忽。
妇操臼,儿读书,君自蓑笠携犁锄。
此愿颇欲此生老,此境吾恐人间无。
境所未得存以图,图成索我诗肠枯。
我诗不能如君画笔好,犹能知君画意之所造。
空山乾坤古无老,洗荡秋尘发春皎。
枲棉可温粝可饱,眷属团圆长寿考。
现代解析
这首《偕隐图为佘明经题》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隐居生活画卷,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画中桃源
诗人用文字"临摹"朋友佘明经的画作,呈现出一个与世隔绝的田园世界:疏篱茅屋、潺潺溪水、青山翠竹、千树梅花,还有悠闲的鹤犬鸡鸭。这些景物不是随意堆砌——竹象征气节,梅代表风骨,溪水暗示清净,共同构建了一个有精神追求的隐居空间。
2. 生活即艺术
画中一家人的日常充满诗意:妻子捣米、孩子读书、主人耕作。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被赋予艺术美感,看似普通的农具(犁锄)、器物(臼)都成为田园诗的意象。特别打动人的是"妇操臼,儿读书"的对比,展现劳动与文化的和谐共存。
3. 双重遗憾中的美好
诗人透露了两个遗憾:一是佘明经未能真正实现隐居("此境吾恐人间无"),只能画中寄托;二是自谦诗才不及画艺。但正是这种遗憾反而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现实难觅的桃花源,通过艺术成为永恒。最后"枲棉可温粝可饱"等句说明,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丰盈,而在于家人相守的温暖。
全诗最动人的是它对简单生活的诗意升华,把农耕、读书、家庭生活这些日常场景,用山水画的意境呈现出来,让人看到平凡生活中的超凡脱俗之美。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