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

瓦盎醅纯白,砖炉火乍红。
风生月晕后,霜下角声中。
饥鼠窥灯暗,惊厖吠巷空。
于今玉堂老,讵信暮途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里的生活场景,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孤寂与坚韧交织的情感。

前两句写生活细节:白瓷碗里盛着新酿的米酒,砖砌的炉子刚泛起红光。这里用"纯白"和"乍红"的鲜明色彩对比,营造出秋夜里的温暖氛围,暗示虽然环境简陋,但仍有生活气息。

中间四句转向室外景象:月亮周围泛起风圈,寒霜在号角声中落下。饥饿的老鼠在暗处窥视灯火,受惊的狗对着空巷吠叫。这些意象充满秋夜的萧瑟感——"风生月晕"预示天气变化,"霜下角声"暗含边塞的肃杀,"饥鼠"和"惊狗"则强化了环境的荒凉。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如今在翰林院任职的老友们,怎能理解这种困顿处境?"玉堂老"指身居高位的旧友,"暮途穷"既写天色将晚,也暗喻人生境遇。这里透露出一种复杂情绪:既有对现状的坦然,也暗含对命运不公的淡淡讽刺。

全诗妙在将普通秋夜写得充满张力:炉火与寒霜、美酒与饥鼠、高位与穷途,这些对比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身处逆境仍保持尊严的姿态。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寒冷中自斟自饮的孤独,以及面对困境时不卑不亢的态度。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