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二首

贾傅感伤论表饵,董生推本对春秋。
蹶张抵几能为相,谁序儒家冠九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儒家学者命运和时代局限性的思考。

前两句提到两位著名儒家学者:贾谊和董仲舒。贾谊曾写《过秦论》分析秦朝灭亡原因,董仲舒则用《春秋》来解释治国之道。作者用这两个例子说明,儒家学者虽然学识渊博,但他们的治国主张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后两句用更生动的对比:一个会拉硬弓(蹶张)、能凭几案(抵几)的武夫也能当宰相,而那些传承儒家学问的人(九流之首的儒家)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里暗含讽刺,说明在那个时代,实用的武力比深奥的学问更受重用。

全诗的精髓在于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困境:即便像贾谊、董仲舒这样的大儒,他们的深刻见解也常常不被当权者采纳。而更可叹的是,社会有时更看重简单的武力而非深邃的思想。这种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引发共鸣。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