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后寄诠老
搀枪堕九霄,列缺乱阡陌。西城若黔庐,东墟已堆甓。
幽栖仅容膝,隐市意自适。天公不我相,同此编户厄。
平生一丘壑,未信天地窄。终焉感穷途,万虑集中夕。
载观宇宙内,在在等公宅。鄙夫六尺躯,俯仰叹逼仄。
炙手事当路,快意已烂额。野子今兀然,乘除付陈迹。
此身亦何有,而复身外惑。相逢肯分山,试面九年壁。
现代解析
这首《火后寄诠老》用生动的火灾场景开篇,道出了人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与坚韧,最后升华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开头四句像灾难片镜头:"搀枪"(闪电)劈落、"列缺"(雷声)震碎田间小路,西城烧得像焦黑的茅屋,东边废墟堆满碎瓦。诗人蜗居在仅能容膝的小屋,却觉得隐居市井也很自在。这里用火灾的狂暴反衬出内心的平静。
中间部分开始思考人生:老天不眷顾我,让我和普通百姓一样遭灾。但诗人不认命,觉得就算住小土丘也不嫌天地窄——这种"房子小但心胸大"的对比特别打动人。夜深人静时难免焦虑,但转念一想,整个宇宙都是大家的房子,我们何必为六尺身躯的窘迫烦恼?
最后转向辛辣讽刺:那些权势熏天的人("炙手事当路")得意忘形到额头冒汗(形容急功近利),而我这野人反而超脱。身体不过是暂住的皮囊,何必为身外之物困扰?结尾用两个典故:借用"分山"表达愿与朋友分享精神世界,"九年面壁"则暗示要像达摩祖师那样静心修行。
全诗妙在三点:1)把火灾现场写得像身临其境;2)从现实苦难跳到宇宙视角,体现豁达;3)最后讽刺权贵时像在说"那些拼命捞钱的人才是真可怜"。这种"房子烧了但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今天看来依然充满智慧。
木待问
木待问(1140---1212年)字蕴之,号抱经居士。宋浙江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街道罗峰潘山)人。木待问从小聪明好学,颇得著名学者洪迈(1123----1179年)的赏识,并做了洪迈的女婿,隆兴元年(1163年)状元及第。至礼部尚书,卒于任上,封谥号“文简”。他长于诗文,工于书法,有诗作传世,有书法《谦施贴》传世。与杨万里、楼鈅、王十朋、黄府、甄龙友等人至交,互赠诗词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