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僧

双树经行处,空怀结净因。
松声禅榻夜,苔色影堂春。
如意闲孤月,袈裟积暗尘。
空门了生灭,尘世独沾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挽僧》通过描绘僧人圆寂后的场景,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首联"双树经行处,空怀结净因":诗人来到僧人曾经修行的地方,想起他追求清净的修行历程。"双树"暗指佛祖涅槃之地,暗示僧人已离世。

中间两联用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氛围:
"松声禅榻夜":夜晚松涛声中,禅床空空如也
"苔色影堂春":春天里,纪念堂前苔藓青青
"如意闲孤月":僧人生前使用的如意闲置,只有月亮相伴
"袈裟积暗尘":袈裟上积满灰尘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寂静、空落的画面,暗示僧人已去,只留下生前用物。

尾联"空门了生灭,尘世独沾巾"点明主旨:虽然佛门看破生死,但作为凡人的诗人还是忍不住为逝者流泪。这里形成了强烈对比——僧人超脱生死,而俗世中人仍为离别伤感。

全诗通过环境烘托和细节描写,在平静中蕴含深情,既展现了佛家的超脱,又表达了人间真情,让读者感受到生命易逝的哀愁与对修行者的敬仰。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