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冲甫求题冷斋勘书图(庚申)

警石先生三十七,不应乡试为校官。
道光丙申绘图日,海昌训导已十年。
平生毫发无外慕,气盖一世如等閒。
冷斋之冷却万热,更以万卷培其源。
中年自视藐千古,独辨真伪诚要言。
文章小技在充足,洮洮易尽何足论。
曾侯自谓喜雄峻,徒长躁气非本根。
披图至我识微意,嵚崎欲压仇山村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为朋友钱冲甫的《冷斋勘书图》题写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钱冲甫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境界,展现了一个不慕名利、专注学问的知识分子形象。

前四句介绍了钱冲甫的基本情况:37岁时放弃科举考试(不应乡试),选择做教育官员(校官)。到画这幅画的丙申年(1836年),他已在海昌担任训导(地方教育官员)十年。这说明他长期坚守在教育岗位。

中间八句集中刻画他的治学精神:他对外在名利毫不动心(毫发无外慕),却有着超然的气度(气盖一世)。"冷斋"表面指书斋清冷,实则暗指他专注学问的炽热内心。他通过大量阅读(万卷)夯实学问根基,到中年时已能洞察古今学术真伪。他认为文章写作只是小技,关键要有真才实学,反对当时虚浮的文风(洮洮易尽)。

最后四句转到画作本身:诗人从画中看出钱冲甫不同流俗的品格(嵚崎),认为他的学问境界足以超越前人(仇山村指元代学者仇远)。全诗通过对比"冷"与"热"、"小技"与"本根"等概念,突出了钱冲甫不随波逐流、专注真学问的精神追求。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简练语言塑造了一个有骨气的学者形象,同时表达了龚自珍对当时浮躁学风的批判,对现代人如何做学问、如何处世仍有启发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