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四午瞢坐复得十二章 其四

浑沌不可凿,七日乃蹶仆。
当其彻明净,是生若死木。
清水固怡人,养鱼皆不属。
泥沙与河下,不河安饮浴。
攥发欲离地,此志何谬毒。
长处庇清浊,乃心能观独。

现代解析

好的,我会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这首诗。

这首诗的关键词是混沌、生命、清水、养鱼、泥沙等。作者通过描绘这些事物和情境,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让我们逐句解析:

第一句“浑沌不可凿”,这里的“浑沌”指的是一种模糊的状态,就像我们常说的混沌不清。作者强调这种状态是不可改变的,不能被人为地打破或改变。换句话说,万物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不能强行干预。这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句“七日乃蹶仆”,这里的“七日”可能是一种象征,表示一个周期或者一段时间。“蹶仆”则意味着某种变化或者转折。作者可能是在描述一种过程,即在一个周期或者一段时间之后,混沌的状态会经历某种转变或者突破。这种转变可能意味着新生或者觉醒。

第三句到第五句,“当其彻明净,是生若死木。清水固怡人,养鱼皆不属。”这里描述了当混沌状态变得清晰明朗时,生命的表现就像静止的木头一样。清水看起来很宜人,但养在其中的鱼却并不属于它。这几句似乎在探讨生命的本质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使环境看起来再美好,生命的本质和自我并不因此而改变。或者说,生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第六句到第八句,“泥沙与河下,不河安饮浴。攥发欲离地,此志何谬毒。”这里提到泥沙和河流的关系,以及想要离开地面的愿望。作者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不满。泥沙虽然与河共存,但并不属于河;同样地,人们虽然生活在现实之中,但应该有超越现实的愿望和追求。这种愿望并不是荒谬的,而是对更高理想的追求。

最后两句,“长处庇清浊,乃心能观独。”这里强调了内心的观察和思考。“长处庇清浊”意味着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清醒和独立。“乃心能观独”则强调了独立思考和观察的重要性。这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总结和提升。

总的来说,这首诗探讨了自然规律、生命本质、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对更高理想的追求等哲学问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洞察。

0